5.哲学评论的时间性
在最一般的层面上,以这种方式理解的哲学评论的任务是使文本语料库被识别为最终具有特定时代话语视野的更大整体的结果和贡献。因此,它必须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和运作:从历时性的角度,因为它探索了文本发生和话语历史的视角,语料库的事实形式(无论是否出版,无论是“完整”的还是零碎的)都以非因果或非确定性的方式归因于该视角;共时性的意思是,评论有助于开拓理解的视野,这对于文本语料库的各个同时代人来说可能是可能的,但不会将今天的读者限制于此。因为——这也是所设想的在线环境中评论的创新概念与先前对评论功能范围的理解的巨大区别——文本的同步性并不会随着最后一批同时代人的逝去而结束。相反,它在意义层面上重申自身,进入当前读者和未来在线用户的各自当下,这得益于文学文本的基本多义开放性。在网络世界里,评论并不会过时。[18]当然,这种新类型的评论会破坏被评论的文本(正是这种担忧导致了传统版本与解释性评论的疏离),但现在这种做法并没有污染文学文本,而是不断地“更新”它:评论在时间意义上“去限界”以及在空间意义上“去限界”地破坏了文本间或跨文本的复杂性,这对应于德里达和克里斯蒂瓦对文本“深渊”的理解。也坚持。在线环境中,人们首次有可能使文学文本的这一特殊品质变得可见且富有成效:每个读者都是文本的同时代人,具备其自身的能力,因此原则上都是文本的合格评论员,而文本反过来也成为其各自读者的同时代人。这样的评论使得读者能够参与到尚未完成的进程中,文本由于其在地形和时间上开放的互文性而被卷入其中,并使得读者能够发展和贡献独立获得的见解。[19]
6. 网络语境下的评论
回顾过去几十年关于文学作品评注版本中评论的重要性、功能、意义和地位的激烈甚至激烈的国际辩论,这些版本被陆续转移或嵌入到数字化或交互式环境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有望平息上述辩论中引发的争议。在数字语境中,尤其是在网络语境中,评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媒介[20] ,只要这种媒介能让评论展示出与其概念相符的复杂性,同时又不模糊文本与评论之间显然仍然脆弱的界限。它没有停止,也没有消失,但在数字环境中,它在黑格尔的意义上理想地被“扬弃”了三次。它保留了它的有效性(i),因为它在对文本进行每一个科学分析以及接受解释的探讨中仍然是一个潜在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它在文本(构成)和评论之间明确无误地区分的意义上也失去了有效性(ii),因为对文本可能采取的不同方法的数量(这些方法总是潜在地趋向于无穷大)现在也可以在新的媒介中得到体现——由此,“正确的”评论(措施)的问题无疑达到了更高的水平(iii)。
这一更高级别的网络评论具体设计还有待实施。它依赖于一种全面但不详尽的新标准(因此是动态的、开放的,并且可以在在线环境中继续),当然仍然需要创建和制定。除了已经给出的关于该标准所考虑因素的迹象之外,目前只能在非常抽象的层面上进一步概述或正式指出制定该标准所需的步骤。
7. 关于哲学评论的范围:文本星座
传统的学术文献基于这样的信念:只有文学作品中需要解释的个别片段(个别单词、段落、章节)才需要解释(关键词:“段落评注”),因为这些片段需要按照某些与时间和作品相关、至少在潜意识中与人相关的原则进行解释,而整部作品最多只能容忍编辑在进行文学解释之前进行“概述性评论”。在线上环境中,这种限制性的区分、划分和考虑已基本变得过时。鉴于对文学文本基本互文结构的不可否认的洞察,我们必须从方法论上假设 文本中的所有内容都值得评论。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同样需要评论。读者对文本的看法具有主观解释性,一般是解释学因素,这是不可简化的,但鉴于在线技术可能性,与经典的文本呈现形式相比,它并不代表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克服的障碍,而是成为存在的哲学评论的先决条件,这种评论同时尽可能全面和简洁。评论将自身写入文本的相应结构中,作为一种效果和某些文本、形式以及历史、个人和事实(有意义的)参考的组成部分,吸收、丰富、扩展和延伸它们。
类似于迪特尔·亨里希 (Dieter Henrich) 等人在 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发展的所谓哲学星座研究[21] ,在这里主要使用的文学-科学理解中[22] ,“星座”是指在特定的或待确定的时间范围内,在文本引用(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层面上发现的依恋、分配和分类,而不是在个人关系的层面上发现的。[23]这样,星座研究就适合于分析和重建文学作品所处时代知识转移中多样化、多边形过程的性质和过程,[24]从而发展一种文本星座研究的方法,代表着朝着设想中的在线评论迈出的重要第一步。在文本的哪个层面上开始进行这种文本星座研究是有意义的——文本内、在单词甚至字符层面、在句子、段落、章节、节中……;互文性,即在明确或隐含地引用其他文学或非文学文本、话语、意识形态和哲学素养的情况下,必须在第二步中进行澄清,与这项基础工作平行的是,必须已经考虑到在对要评论的文本进行相应的接收时得出的内容语义以及形式美学和风格解释。对给定文本(语料库)所提供的某一时期知识转移方法的分析预先假定,这不是以片面的、线性的方式理解的,就好像文本在因果意义上归功于它知道自己被编织在其中的星座,不管它喜欢与否。相反,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具体传播过程的多样性、有时甚至是矛盾的潮流,并在评论中加以考虑,而评论绝不会止步于文本的时间极限(从文本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它是材料的“终点”):文本的运动不仅比作者存在的时间更长,[25]它在接受上延伸,远远超出了解释学上理解的“影响史”的相对狭窄的框架,因为文本构成的互文性不会停止自我书写。[26]因此,在文本星座研究的背景下讨论知识转移,不仅指对“转移”一词的媒体-媒介学理解[27],而且暗含着“移情”(和“反移情”)这一术语的整个精神分析维度。[28]文学文本被视为一种互文本,既是对其他文本进行无限重新编码的结果,也是这种重新编码的冲动, [29]文学文本让人想起弗洛伊德著名的魔板,[30]正如蜡纸表面下的划痕在每次覆盖后都能保持完整一样,在线语境中的评论也随着每一条记录而丰富自身,但不会抹去底层的内容(需要澄清的问题之一是,它是热内特 1990分类学意义上的重写本,还是德里达 1994 原始意义上的原文本)。在由文本星座定义的思维空间中对知识转移的这种扩展理解的背景下,这里设想的评论的哲学特征是不可避免的。 [31]
虽然迄今为止描述的大多数步骤都是基于在线环境中呈现穆齐尔的双重新颖性和一致的哲学评论的前提,从而进入新的科学领域,但需要同时准备现有研究文献中已经提供的评论解释。因为这本身早已处于哲学、文学和科学的门槛上,而穆齐尔的写作却不断回避这些,并质疑这些在穆齐尔身上的意义(无论是学科、方法论还是本体论),所以从文本星座研究的意义上理解,其各自结果的哲学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并且是门户网站实施的重要基础。
这里的任务是系统地记录对穆齐尔文本的“哲学解释”,以一种对先前的科学接受的 阿富汗电报数据 典型“扫描”方式。这些“解释”应该被描述为“哲学的”,它们主要不涉及文本的形式结构或其历史传记文本起源。还需要将这些解释分离为知识转移的实质,即将它们归类为研究文献中原始引文的核心陈述,并将它们输入到根据论述领域(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知识和文化史时代及其作者等构建的登记册中。该目录记录了研究文献已经建立的关于具体穆西尔文本和具体语境之间的互文关系/引用。以此方式分离出来并记录在目录中的研究文献的范式诠释,为旨在进行哲学评论的组合文本星座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节点。从最近的专著标准著作[32]开始,这些诠释所蕴含的话语可以追溯到研究的历史;不言而喻,穆齐尔的科学接受的这种历时对话性必须在地籍中得到记录。
9. 展望
一旦评论的标准已经发展起来,也就是说,一旦已经可以预见哲学评论作为一个整体或部分将具有哪种文本格式。此外,在各自的部分中,有必要开发一个交互式结构,考虑到在线环境中可用的技术可能性,一方面满足技术精确性和话语间性和随后的科学正确性两个方面,另一方面满足适当的视觉呈现和接受可访问性。在此背景下,应考虑到评论作者身份的多元化要求,以及“古典”编辑原则,例如解释禁欲主义或防止过度评论;换句话说,结构应该尽可能明确和清晰,并尽可能开放。为此,必须区分不同级别的评论,门户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或取消选择——从简单的阅读文本(与同时计划的书籍版本相同)到可以与穆齐尔文本概括阅读的具有哲学内容的一致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