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阴谋热潮

Posted: Sun Mar 02, 2025 8:56 am
by jrineakter
因此,不加验证地依赖这个已被证实的真理就是一种信仰。因此,在后真相和“他者”不存在的时代,阴谋热潮的兴起是合乎逻辑的[21]。
这不能从拒绝相信或不相信的角度来理解。正如弗洛伊德在谈到偏执狂时所表明的那样,Unglauben [ 22]更倾向于确定性。因为信仰需要一个分裂的主体,该主体相信他者的保证,因此它永远不是绝对的信仰。另一方面,不信仰并不是主体分裂的事实,也不是信仰的缺乏,而是由于“信仰的某个方面缺失,主体分裂之处的指定” [23]。不相信的主体无法信任一个通过表达自己的缺陷而具有不完整性的他人,倾向于将自己体验为邪恶他人的某个不可分割的受害者。正如弗朗索瓦·勒吉尔[24]

所指出的,阴谋论的兴起与时事节奏的加快是同步的,这使得“看见的时刻”与“得出结论的时刻”发生碰撞,增加了言语存在的迷失感。那么,阴谋论的发展不是取代了所缺乏的“理解时间”,成为一种疯狂的知识观念吗? 这些阴谋论信仰是基于经验得出的真理。因此,2001 年 9 月 11 日阴谋论的支持者在观看了无数次袭击视频后,不明白为何塔楼会自行倒塌,而飞机的撞击却是横向的。他们感觉到了某种钟声。

然后,他们依靠一些科学知识来伪造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事实——塔楼中必然布满了炸药,等等。他们被自己理解的印象所迷惑,模仿科学的知识和方法[25]。 阴谋论的根源在于拒绝无法理解的事物,拒绝承认现实是疯狂的。阴谋论者 J.-A. Miller 告诉我们,“他用自己的方式向你证明现实是合理的。”他继续说道:“单纯而简单的事实叙述[...]总是存在漏洞、不一致和无意义之处。简而言之,这是一个“灰色地带”。阴谋论者在这里引入了一个改变一切的因素:一个意图,一个愿望,一种积极的意志,这些都归因于一个多面的、庞大的、隐藏的“大他者”。将这一元素放入叙事中就足以立即使一切变得清晰” [26]

。阴谋论者选择后真相,在有意义的范围内,捍卫自己免受无法无天的现实的侵害。
灾难、流行病、袭击、意外的政治动荡都是对现实的违背。阴谋论思维否认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倾向于将其建立在那些在暗中操纵我们的人的决定之上。知识总是带有不完整性,这是阴谋论者无法忍受的,他的理论正是在知识有缺陷的地方编织虚构:对他来说,空洞的知识比知识空白要好。政府和媒体正在开发事实核查
工具以应对阴谋论的兴起,但他们却难以破坏这种信仰模式。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反阴谋”人士出现,致力于在网络上以揭穿阴谋的方式“占领阵地” 。其中一人的笔名是“DebunKer des étoiles”,他以一名悔 阿塞拜疆 WhatsApp 号码列表 改的阴谋论者的身份描述了自己的历程:“一切都始于几年前 YouTube 上的一段视频。一部阴谋纪录片《金字塔的启示》激起了我的好奇心,让我开始对其他理论产生兴趣,尤其是有关“9·11”事件的理论。 » [27]这是另一个阴谋视频,声称人类从未登上月球,最终破坏了他的信念。因为他一直对天文学充满热情,所以他拒绝相信它。然后他意识到“视频中说服他所采用的技巧与之前说服他的技巧是一样的。他开始产生怀疑,进行一些“反省”,攻读“国防和国际安全”硕士学位[28],然后创建了自己的 YouTube 频道。 这位网民指出,传统的揭穿谎言的方法效果并不好,很难说服阴谋论者:“我自己在当阴谋论者的时候,要么没看过这种视频,要么看了却没认真听,只是跑到下面发表愤怒的评论。 » [29]对他们来说,问题更像是如何给“复杂的事物、细微的差别”赋予品味;走向“怀疑的艺术”而不是“猜疑的艺术”。

在仇恨和愤世嫉俗情绪日益高涨的后真相时代,我们该如何前行?这可能并不完全是一个试图挽救真相的问题,而是,正如 J.-A. 米勒所说,要记住“并非所有事物都是表象,存在着现实” [30],并利用这种逻辑表达作为杠杆。
分析的路径一直延伸到结论部分,因为它清空了意义,直到触及潜意识作为真实的存在,而其形成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这可以使精神分析师“缩小真理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31],并在文明运动中使用它。这是一个能够巧妙地利用表象和现实以便能够传达不可能的事情的问题。